李嗣兴希望将怒江以西建设成自己的大本营。
至于怒江以东刚刚收复的土地,李嗣兴并没有插手。而是完全交给了战时内阁去经营。
怒西的均田令暂时还不会在那里推广。
这一方面是想要等这一制度试点成熟,另一方面是不想因为改革带来的动乱影响大军的反击。
等到反击成功之后,李嗣兴这里也能够将这一制度给试点成熟了。
到时候再由李定国颁布推广,才更加的稳妥。
“殿下,刘安愿意随殿下出征。”刘安前些天一直在各个宣抚司活动,这才回到腾越述职,也被李嗣兴拉来开会。
“玄初就不用去了,直辖的三县还有一些土司的遗毒,一定要拔干净了。另外你还要配合孙大人在各寨推广教化,我们要想收复各寨,教化才是基础,要让寨民们知道朝廷的好,而不是土司说啥就是啥。”
李嗣兴的最终目标是将各个土司全部改为州县,将那些寨民全部同化为汉人。
在李嗣兴的治下以后要四民平等,自然没有必要在区分族群。
好在大部分的普通人此时并没有什么民族意识。
李嗣兴要能够承认他们是汉人,有些人高兴还来不及呢。
“孙大人,各地的生员排查情况怎么样了?”李嗣兴问孙承志道。
“回殿下,目前各县生员都已经排查清除,包括已经收回的永昌、大理各府。共计有生员九百一十八名。”
“好,给他们发春闱的通知。”
李嗣兴要搞一界不同的春闱,考题他都想好了。
这些人都读过书,不过距离科举的水平还有差距。
但是这些人中总有一些有特长的人。
“殿下,这些人只是生员,要不要等组织了乡试之后再让他们来参加春闱?”
孙承志觉得考秀才可以免了,但是乡试总是要组织一下的吧。
千把人都要请过来参加考试也太多了一些。
李嗣兴倒是无所谓,腾越城最近建设得不错,正好让这些读书人聚一聚也能够提振士气。
“无妨,现在是特殊时期,科举选才也要特事特办。我准备给所有千户以上的寨子配备教员,光是这一块就需要几百人。你现在手中哪里有这么多的人?”
龚彝一听李嗣兴真的要配那么多的教员,一下子急了,因为这些人的薪饷都要户部来发啊。
“殿下,如此会不会造成冗官之弊啊?”
冗官在宋朝最为严重,大明朝的中后期也有这种情况。
其实就是因为条件好了,读书的人变多了,这些人读书只能去做官。
而官府的官职毕竟是有限的。要是不录取的话,会寒了天下士子的心。
严重了还会让他们走上邪路。
几百年后一个广西的书生就因为屡试不第,然后自己创立了拜上帝教,准备单干,还差一点就要成功了。
不过李嗣兴却认为,此时的大明需要冗官。
地盘太小,没有岗位,那就创造岗位。
因为他知道今后明军的地盘会越来越大。
那些满清控制区的读书人,可以用,但是不可信。
那时候就可以从后方的冗官中调人前往任职了。
现在的冗官就是今后的官员储备。
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李嗣兴现在不差钱,他能够养活这么多的官员。
反正这些人都会从在基层的教员和里长做起,一开始也不用开那么多的工资。
让一个考上科举的读书一出来就去做县令,着实是有些不切实际。
但是这样的制度却执行了上千年。
因此才会出现这么多荒唐的官员。
后世的公务员制度就做的很好,所有经过层层选拔的公务员都要从基层做起。
哪怕你是一个博士生也顶多在转正之后成为一个正科级干部,还不一定有职务。
熬上十几年的公务员能混上县处级那已经算是很快的了,可能就会有人说他有背景或是走关系。
“龚尚书,这些人初始的俸禄并不高,不会花多少钱,而且有本世子在,什么时候让您为钱发愁了,您要记着,凡是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。”
龚彝就等着李嗣兴的这句话呢。
“孙侍郎,你先帮刘巡抚需要的人手给配齐吧。这次跟着太子回来的人中有些还不错,你去找他们谈谈,愿意做事的。”
这批跟着太子殿下回来的官员,大都是在行营中不受待见的。
他们也算是因祸得福了。
那些跟着行营走的官员现在能够跟永历皇帝在草房子中一起吃苦的,那已经不错了。
走陆路的官员现在都在蛮莫的土寨中给当地人当奴隶,一天到晚舂米种田,还要被那些土人随意打骂,简直是过得连畜牲都不如。
最可怜的是那些随营的宫女和官员家眷。
这些土人哪里见过这么水嫩的汉家女子啊,一个个被百般凌辱。
而这些跟太子留下的人,现在至少能够住在腾越城中,还能够吃饱肚子。
但是李嗣兴这里有规定,对那些没有参加具体工作的官员不发饷银,只能让其维持温饱。
不过,只要想出来做事的官员,李嗣兴也是来者不拒,全部安排工作。
他自己直辖的几个营,现在都在大队以及安排了镇抚使。
他一直要求手下的士兵要学会认字,不管白天的训练多累,晚上都要由镇抚使带着他们读书识字。
而镇抚使白天的时候负责监督记录士兵违纪、立功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